
为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认知,强化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衔接,10月24日上午,吴艳副教授带领小学教育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赴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万源校区开展实践参观活动,并聆听该校校长全力博士的专题讲座。

一、深入访校:感受 “以生为本” 的育人场景
活动伊始,全力校长带领师生团队探索协和校园,全方位展示学校“中西融合”的办学特色。校园内处处彰显学生主体性:敦煌文化系列文创产品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并投放校园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学校公益项目,实现文化传承与公益实践的双向赋能;美术课堂延伸出“有声绘画”的墙面展示,学生通过录制创作思路与故事,让静态作品拥有动态表达;劳育课程体系中,学生在校园种植园地播种、养护与收割蔬菜并用于烹饪社团实践,形成完整的劳动活动。此外,各学科教室均配备专业化、场景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充足支持,让师生直观感受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实践落地。
二、专题讲学:家校社协同下的公益育人实践
在专题讲学环节,全力校长以“家校社合作——学生公益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向师生系统地分享学校公益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他指出,协和双语小学始终践行“两个翅膀飞翔”的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学校不仅通过 STEM 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更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掌控技术而非被技术掌控”的独立人格,而公益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之一。
全力校长强调,学校的公益教育坚持“自愿参与”原则,通过搭建 “校园 — 社会” 链接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公益场景中建立社会责任感,激发成长内驱力,逐步养成助人为乐、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公益人格。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公益活动的四阶段发展。第一阶段为“活动化”,通过开展不同类别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第二阶段为“项目化”,将公益活动纳入学校整体育人计划,由学生自主申报;第三阶段为“专业化”,联合外部公益组织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第四阶段为“社团化”,由学生担任公益社团负责人,自主组织和带领同伴开展公益实践,实现公益教育的自主化、常态化。
三、实践感悟:深化对协同育人的认知
此次实践活动让小学教育专硕学生深刻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课程、活动与场景落地的教育实践。同学们表示,全力校长的分享与校园实景展示,不仅展现了协和双语小学在公益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更为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大家将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思考如何将 “以生为本”“协同育人” 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积累经验。
(供稿/摄影:初等教育系)

